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内涵阐释、指数构建及测度分析
孙英杰;张雯婧;林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赋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采用2012—2021年30个省(区、市)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计算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指数,探究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的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发展水平看,样本期内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从动态演进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总体呈现“水平上升、差异放大”的发展态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等级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水平之间;从区域差异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指数的总体差异呈现放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区域差异问题,精准识别并补足落后地区弱势和短板,推动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
央地双层金融监管协同治理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协同水平评价
张晓燕;李佳玉;李武;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在金融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同度模型,评价31个省(区、市)2014—2022年央地金融监管协同水平,推演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建立对地方金融风险的因果逻辑,并以协调机制建立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强度双重差分法检验其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央地金融监管协同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初级协同等级;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的建立能够降低地方金融风险,提高地方金融效率。基于此,应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央地在日常监管、风险处置等方面的分工协作,并辅以制度健全、支撑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
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时度效:事实解析、动态关联与模拟检验
张龙;张伟琦;利用MI-TVP-FAVAR模型测算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在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取向与经济变量表象刻画和拟合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检验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再对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反事实模拟,对比不同期限下的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有效性。拟合效果分析表明,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的动态属性显著,对《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调控取向具有较好拟合效果和指引功效,时效性更强。动态关系检验证实,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期,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相依关系,但也存在时点错位问题。反事实模拟结果表明,跨周期调控能够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复合期限更符合经济现实和货币政策调控需求。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要求存在差异,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调控边际效率不同。
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消失”之谜的新阐释——以“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机制为视角
李松;水晶石;王玉峰;股票动量效应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普遍存在但在中国市场消失。针对这一价格异象构建动量效应的“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全球股票市场样本进行验证。理论分析表明,动量因子水平由动量组合构建期和持有期的联合市场状态决定,只有两期市场状态一致的情况下,动量组合才能获得正的回报,否则将会蒙受损失;有长期趋势的市场的动量因子高于震荡市场,无趋势的震荡市场不具有明显动量回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全球各股票市场中动量因子的收益与“构建期—持有期”联合市场状态之间的关系,与理论模型的预测高度一致;在控制“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机制影响后,中国股票市场与其他市场在动量因子收益上的差异不再显著。这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消失”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长期趋势演化特征,在“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机制作用下所致。
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市场反应——基于《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事件研究
刘德胜;李明珠;基于《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外生冲击,以A股上市公司2022年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资本市场对于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反应。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反应显著为正,即存在市场价值增加效应;随着企业数字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数字化关注水平提升,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市场反应越积极;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非国有企业、高透明度公司以及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暂行规定》引起的正面市场反应更为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应加强对企业数据资源信息披露的政策支持以及监管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推进数据资源入表进程,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银行数字化转型能抑制骗贷犯罪吗
蒋海;宁致远;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及其绩效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金融犯罪的发生。基于这一认识,通过经济犯罪模型分析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影响骗贷犯罪的主要机制和效应,并利用北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和中国裁判文书信息构造了2010-2021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骗贷犯罪率。从影响渠道来看,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减少信贷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骗贷犯罪的机会成本和降低犯罪收益,来削弱犯罪动机,降低骗贷犯罪率。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犯罪治理效应主要来源于银行业务数字化的作用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要发挥银行数字化转型抑制金融犯罪的作用,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信任环境。本研究从抑制骗贷犯罪视角提供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治理效用的正面证据,为进一步鼓励和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绿色金融与环境税政策协同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洪瑶小雪;蒋先玲;于畅;在“双碳”目标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与环境税已成为政府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三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与环境保护税改革的协同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双政策”协同通过扩大研发投入、提升高管绿色认知及降低漂绿风险,显著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自愿性环境规制水平较高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双政策”作用下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更为突出,且环境治理水平较高地区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应完善绿色金融与财税体系,在发挥单一政策优势的同时强化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财税政策的协同推进;在优化政策设计时充分考虑企业禀赋特征和地区实际情况,提升政策有效性,助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韦庆芳;蒲雨琦;彭双辉;蔡卫星;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作为近年来精准施策的典型代表,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和政策力量。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企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稳定攀升,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具有显著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效应,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和营商环境较差的地区,主要通过强化市场拓展而非利用政府资源发挥作用;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建议进一步增强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精准性,通过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式创新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新动能。
数字金融、理性泡沫和金融监管政策
王文甫;王苗;赵萌;通过构建包含数字金融、理性泡沫和金融监管政策的DSGE模型,从理性泡沫的视角探讨数字金融的经济效应及其相应的金融监管政策。长期静态结果表明,随着市场风险加剧,数字金融有助于缓解投资、产出、资产泡沫和资本的稳态值下降,提升长期经济的稳定性。短期动态结果显示,数字金融通过贷款渠道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净值、杠杆率的波动,并助推了资产泡沫的形成;同时,数字金融通过降低抵押品在信贷投放中的作用,削弱了资产泡沫的正反馈循环机制。逆周期资本缓冲和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政策通过约束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相关变量的波动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抑制资产泡沫的扩张,但对投资和产出产生负面影响;相较于多元化的目标,单一明确的金融监管政策目标更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建议监管机构基于数字金融的长短期经济效应优化监管政策框架。
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基于分位数关联网络的实证研究
田静;张骏;以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条件分位数的溢出指数方法,研究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极端风险溢出效应,进一步构建TVP-FAVAR模型,基于气候风险视角考察两类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且溢出强度在极端状态下明显增强;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正常状态下,风险溢出以碳市场为主导;极端冲击状态下,则以金融市场为主导。气候风险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会强化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极端风险溢出,且随着投资者对于气候变化关注度的提高,这一影响程度逐渐增强。鉴于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跨市场的风险联动问题,建立跨市场监管机构或协调机制,监测和预警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同时,根据各市场的特性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管理策略,将气候风险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纳入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邹新月;王旺;基于中国2011~2018年中国省际的相关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分别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且通过对内部机制的疏导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收入、移动支付、消费信贷和保险促进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在防范居民债务累积的前提下,政府应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应重点发展数字普惠体系中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保险。
绿色信贷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吗?——基于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的对比研究
连莉莉;以2000~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债务融资成本的角度分析绿色信贷对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有效推动了绿色企业发展,遏制了"两高"企业发展。在横截面上,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相比承担较低的债务融资成本。这种显著的差异与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在经济意义上也是重要的。在时间趋势上,绿色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相应改善。但是,绿色信贷需要相配套的双向监管体系,确保绿色贷款专款专用。
绿色信贷、内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竞争力——基于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何凌云;吴晨;钟章奇;祝婧然;基于4家国有上市银行和5家股份制上市银行2008~2016年绿色信贷余额与总资产收益率等数据,运用系统GMM回归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与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内外部政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能够有效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综合考虑不良贷款率、总资产等控制变量时,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相对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内外部政策的实施均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产生了促进作用,且内外部政策的综合作用大于单一政策的作用;考虑政策作用时,绿色信贷对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较不考虑政策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并不说明政策的无效,而是与绿色信贷自身特点、实施成本、政策时滞等因素有关。因此,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应有条件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能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吗
何凌云;梁宵;杨晓蕾;钟章奇;基于中国152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以及绿色信贷政策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绿色信贷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均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时滞效应。考虑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时,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绿色信贷政策对于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尚未凸现,而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能显著增强绿色信贷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高溢价并购的达摩克斯之剑:商誉与股价崩盘风险
邓鸣茂;梅春;高溢价并购形成的巨额商誉犹如达摩克斯之剑,会导致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中国沪深A股2007~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分析高溢价并购产生的商誉、商誉减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发生并购且确认商誉后的第二年会发生股价崩盘风险,商誉减值后的第一年也会引起股价崩盘风险,其原因在于高溢价并购形成的巨额商誉并不能提升公司的业绩以及反映超额收益的本质,而是成为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进行伪市值管理,提升短期股价并借机减持的工具;大股东、管理层、机构投资者持股、分析师关注会加剧并购商誉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为监管层、投资者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信号和监管依据,监管层、投资者均应关注高溢价并购导致的股价崩盘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
刘心怡;黄颖;黄思睿;张桃霖;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在收入提升和缩小差距方面作用效果明显;结构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其中包容性特质(覆盖广度)的促进效果表现更为明显;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而东部地区更多地表现为增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机制促进了共同富裕,同时通过经济增长机制中介促进收入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相关部门应当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基础支撑,加强数据能力建设,提升居民金融素养,从而帮助低收入群体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邹新月;王旺;基于中国2011~2018年中国省际的相关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分别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且通过对内部机制的疏导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收入、移动支付、消费信贷和保险促进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在防范居民债务累积的前提下,政府应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应重点发展数字普惠体系中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保险。
绿色金融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机理、特征与实证研究
王宏涛;曹文成;王一鸣;基于2008—2020年中国174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机理、效应与特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会显著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在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市场势力较强、业务经营范围较广的银行中影响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绿色信贷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是通过提升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改变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盈利”渠道,以及通过提高总体违约风险和资产风险承担能力的“风险”渠道达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越高,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承担水平越低。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提高绿色信贷占比,对于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是一个同时颇具宏观与微观价值的政策选择。
绿色信贷能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吗
何凌云;梁宵;杨晓蕾;钟章奇;基于中国152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以及绿色信贷政策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绿色信贷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均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时滞效应。考虑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时,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绿色信贷政策对于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尚未凸现,而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能显著增强绿色信贷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特征、渠道机制与非信任环境下的效应差异
张黎娜;苏雪莎;袁磊;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金融业态,其与企业微观主体生产创新行为有着密切关联。以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探究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对于不同属性企业而言展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效果。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与传递市场良好信号、缓释金融约束与加强财务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增大创新产出等三种路径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地,在社会非信任环境下,供应链金融对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展现出更大的弹性。建议加强培育供应链金融生态、强化供应链金融政策体系支撑、提高精准施策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信任环境。

期刊信息
期刊中文名称:金融经济学研究
期刊英文名称:Financial Economics Research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广州
语种:中文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金融学院
编委会主任:雍和明
主编:李华民
ISSN号:1674-1625
CN号:CN44-1696/F
邮发代号:46-119
期刊网址:https://jiro.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