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学视角下国家异质性的双边金融合作效应——来自中国与老缅越柬国家的合作经验
胡列曲;李体欣;李丽;刘阳;丁文丽;国家异质性对国家间金融合作的影响,对于优化合作策略、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基于1996—2021年各国面板数据,运用事件赋值与熵值法结合的方法测度金融合作指数,并检验国家异质性对双边金融合作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国家异质性通过增加不确定性预期显著抑制了双边金融合作水平。经济增长差异、金融发展差异和制度环境差异均对金融合作产生负向影响,不利于货币、机构、市场、监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维度的双边金融合作。基于此,应构建基于合作共同体共识的金融合作网络体系,包括金融产业空间梯度结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联通体系、政策协调机制和经济合作机制,克服国家异质性效应,深化区域金融合作。
碳交易政策能否兼顾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基于能效视角的经验分析
冯锐;杨欢裕;申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兼顾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基于2003—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研究碳交易政策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碳交易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金融发展较快、市场化程度较深、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公众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碳交易政策的能效提升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碳交易政策通过增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且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效应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控制地区能效空间关联后,碳交易政策的本地提升效应依然显著,但对邻近地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建议建立多方联动的节能减排体系,完善全国统一碳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的大行下沉与小行上浮——以金融生态和生态位理论为视角
周立;许有亮;方元;在政策引导、市场竞争和数字技术驱动下,农村金融市场正在发生以大行下沉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变化。以金融生态和生态位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大行下沉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讨论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生态位演变,并探讨中小银行以何种策略应对大行下沉。研究发现,大行下沉会导致金融生态位重叠、分离与进化,并由此带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效应、覆盖效应和更新效应。中小银行除了上浮之外,还可通过更加深潜、联结和换道等生态位策略来应对大行下沉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从金融生态位变化看,大行下沉在短期内会带来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扭曲、市场特色丧失、金融风险增加等问题,但通过中小银行生态位移动和金融当局优化金融生态的政策调整,可以重塑农村金融市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企业绿色生产力提升效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政策取向一致性”赋能新质生产力阐释
林楠;纪翔阁;李哲;如何以高质量的金融改革赋能企业绿色生产力提升,成为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研究热点。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2007—2022年数据集,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绿色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绿色生产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对于重污染企业、具有较好ESG表现企业以及成熟期企业具有更为显著的驱动效应。机制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通过优化企业投资行为与加速绿色技术创新两个渠道,驱动企业绿色生产力的增长。进一步分析表明,良好的外部政策(要素)禀赋协同是利率市场化政策发挥最大效用的重要条件,在“财政环境支出—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政府环境关注”等各要素协同环境中,利率市场化政策能够对企业绿色生产力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建设具有绿色特质的利率优惠机制、因地制宜提升企业发展质效、打通绿色生产力痛点堵点、加强政策(要素)协同实现共同赋能等皆有助于增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绿色生产力的提升效应。
金融错配与企业ESG表现
祝伟;薛程宇;以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Oprobit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错配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错配程度提高会显著抑制企业ESG表现,在综合考量ESG的各个维度之后,金融错配对企业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和治理绩效表现均有负向影响,尤其对社会绩效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错配通过提高企业融资成本、阻碍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使得企业ESG表现弱化。因企业产权属性、规模大小、发展阶段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存在差异,金融错配对企业ESG表现的抑制作用在规模较小、成熟期以及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的情景下更为显著。鉴于此,应通过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畅通企业发展ESG的渠道以期缓解企业面临的金融错配问题,激励企业增加对ESG的投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数字金融、政府数字治理与城市经济韧性
王争;庄汝龙;张朝阳;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力量。基于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23年相关数据,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并探讨政府数字治理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优化资本要素配置、提高资本净流入水平并激励科技创新,进而有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政府数字政务平台建设以及城市治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能够增强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行政级别更高、信贷资源充裕、经济社会发达与发展压力缓和的城市中,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表现出更强的边际作用。基于此,建议深化政府治理体系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实施差异化数字金融发展策略,有效发挥市场化机制与政策引导的协同作用,以优化资金投入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切实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水平。
商业银行ESG表现、金融科技与流动性创造
徐斯旸;梅泳仪;秦怡;蔡晓琳;银行机构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基于2009-2023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季度面板数据,考察银行ESG表现及其与金融科技的交互作用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良好的ESG表现能够促进其流动性创造,但金融科技会削弱上述影响,其中业务挤出效应、降低市场价值、增加风险承担和管理成本是潜在发生机制。上述结论意味着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ESG实践与金融科技发展的交互作用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应从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角度协调好“金融科技+ESG”的耦合关系,谋求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与流动性创造的有机结合。
银行数字化转型能抑制骗贷犯罪吗
蒋海;宁致远;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及其绩效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金融犯罪的发生。基于这一认识,通过经济犯罪模型分析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影响骗贷犯罪的主要机制和效应,并利用北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和中国裁判文书信息构造了2010-2021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骗贷犯罪率。从影响渠道来看,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减少信贷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骗贷犯罪的机会成本和降低犯罪收益,来削弱犯罪动机,降低骗贷犯罪率。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犯罪治理效应主要来源于银行业务数字化的作用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要发挥银行数字化转型抑制金融犯罪的作用,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信任环境。本研究从抑制骗贷犯罪视角提供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治理效用的正面证据,为进一步鼓励和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绿色金融与环境税政策协同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洪瑶小雪;蒋先玲;于畅;在“双碳”目标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与环境税已成为政府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三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与环境保护税改革的协同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双政策”协同通过扩大研发投入、提升高管绿色认知及降低漂绿风险,显著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自愿性环境规制水平较高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双政策”作用下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更为突出,且环境治理水平较高地区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应完善绿色金融与财税体系,在发挥单一政策优势的同时强化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财税政策的协同推进;在优化政策设计时充分考虑企业禀赋特征和地区实际情况,提升政策有效性,助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韦庆芳;蒲雨琦;彭双辉;蔡卫星;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作为近年来精准施策的典型代表,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和政策力量。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企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稳定攀升,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具有显著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效应,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和营商环境较差的地区,主要通过强化市场拓展而非利用政府资源发挥作用;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建议进一步增强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精准性,通过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式创新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新动能。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邹新月;王旺;基于中国2011~2018年中国省际的相关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分别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且通过对内部机制的疏导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收入、移动支付、消费信贷和保险促进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在防范居民债务累积的前提下,政府应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应重点发展数字普惠体系中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保险。
绿色信贷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吗?——基于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的对比研究
连莉莉;以2000~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债务融资成本的角度分析绿色信贷对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有效推动了绿色企业发展,遏制了"两高"企业发展。在横截面上,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相比承担较低的债务融资成本。这种显著的差异与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在经济意义上也是重要的。在时间趋势上,绿色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相应改善。但是,绿色信贷需要相配套的双向监管体系,确保绿色贷款专款专用。
绿色信贷、内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竞争力——基于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何凌云;吴晨;钟章奇;祝婧然;基于4家国有上市银行和5家股份制上市银行2008~2016年绿色信贷余额与总资产收益率等数据,运用系统GMM回归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与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内外部政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能够有效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综合考虑不良贷款率、总资产等控制变量时,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相对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内外部政策的实施均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产生了促进作用,且内外部政策的综合作用大于单一政策的作用;考虑政策作用时,绿色信贷对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较不考虑政策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并不说明政策的无效,而是与绿色信贷自身特点、实施成本、政策时滞等因素有关。因此,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应有条件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能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吗
何凌云;梁宵;杨晓蕾;钟章奇;基于中国152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以及绿色信贷政策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绿色信贷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均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时滞效应。考虑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时,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绿色信贷政策对于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尚未凸现,而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能显著增强绿色信贷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高溢价并购的达摩克斯之剑:商誉与股价崩盘风险
邓鸣茂;梅春;高溢价并购形成的巨额商誉犹如达摩克斯之剑,会导致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中国沪深A股2007~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分析高溢价并购产生的商誉、商誉减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发生并购且确认商誉后的第二年会发生股价崩盘风险,商誉减值后的第一年也会引起股价崩盘风险,其原因在于高溢价并购形成的巨额商誉并不能提升公司的业绩以及反映超额收益的本质,而是成为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进行伪市值管理,提升短期股价并借机减持的工具;大股东、管理层、机构投资者持股、分析师关注会加剧并购商誉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为监管层、投资者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信号和监管依据,监管层、投资者均应关注高溢价并购导致的股价崩盘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
刘心怡;黄颖;黄思睿;张桃霖;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在收入提升和缩小差距方面作用效果明显;结构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其中包容性特质(覆盖广度)的促进效果表现更为明显;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而东部地区更多地表现为增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机制促进了共同富裕,同时通过经济增长机制中介促进收入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相关部门应当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基础支撑,加强数据能力建设,提升居民金融素养,从而帮助低收入群体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邹新月;王旺;基于中国2011~2018年中国省际的相关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分别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且通过对内部机制的疏导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收入、移动支付、消费信贷和保险促进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在防范居民债务累积的前提下,政府应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应重点发展数字普惠体系中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保险。
绿色金融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机理、特征与实证研究
王宏涛;曹文成;王一鸣;基于2008—2020年中国174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机理、效应与特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会显著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在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市场势力较强、业务经营范围较广的银行中影响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绿色信贷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是通过提升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改变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盈利”渠道,以及通过提高总体违约风险和资产风险承担能力的“风险”渠道达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越高,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承担水平越低。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提高绿色信贷占比,对于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是一个同时颇具宏观与微观价值的政策选择。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特征、渠道机制与非信任环境下的效应差异
张黎娜;苏雪莎;袁磊;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金融业态,其与企业微观主体生产创新行为有着密切关联。以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探究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对于不同属性企业而言展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效果。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与传递市场良好信号、缓释金融约束与加强财务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增大创新产出等三种路径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地,在社会非信任环境下,供应链金融对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展现出更大的弹性。建议加强培育供应链金融生态、强化供应链金融政策体系支撑、提高精准施策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信任环境。
绿色信贷能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吗
何凌云;梁宵;杨晓蕾;钟章奇;基于中国152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以及绿色信贷政策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绿色信贷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均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时滞效应。考虑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时,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绿色信贷政策对于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尚未凸现,而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能显著增强绿色信贷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信息
期刊中文名称:金融经济学研究
期刊英文名称:Financial Economics Research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广州
语种:中文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金融学院
编委会主任:易行健
主编:李华民
ISSN号:1674-1625
CN号:CN44-1696/F
邮发代号:46-119
期刊网址:https://jiro.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