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2025年04期
国家金融学

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内涵阐释、指数构建及测度分析

孙英杰;张雯婧;林春;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赋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采用2012—2021年30个省(区、市)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计算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指数,探究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的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发展水平看,样本期内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从动态演进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总体呈现“水平上升、差异放大”的发展态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等级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水平之间;从区域差异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指数的总体差异呈现放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区域差异问题,精准识别并补足落后地区弱势和短板,推动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

2025 年 04 期 v.40 ; 辽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LJ112410140078); 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JYTMS20230745);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础科研项目重点攻关项目(LJ112410140069)
[下载次数: 17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央地双层金融监管协同治理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协同水平评价

张晓燕;李佳玉;李武;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在金融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同度模型,评价31个省(区、市)2014—2022年央地金融监管协同水平,推演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建立对地方金融风险的因果逻辑,并以协调机制建立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强度双重差分法检验其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央地金融监管协同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初级协同等级;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的建立能够降低地方金融风险,提高地方金融效率。基于此,应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央地在日常监管、风险处置等方面的分工协作,并辅以制度健全、支撑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

2025 年 04 期 v.4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BJY115)
[下载次数: 56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时度效:事实解析、动态关联与模拟检验

张龙;张伟琦;

利用MI-TVP-FAVAR模型测算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在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取向与经济变量表象刻画和拟合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检验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再对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反事实模拟,对比不同期限下的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有效性。拟合效果分析表明,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的动态属性显著,对《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调控取向具有较好拟合效果和指引功效,时效性更强。动态关系检验证实,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期,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相依关系,但也存在时点错位问题。反事实模拟结果表明,跨周期调控能够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复合期限更符合经济现实和货币政策调控需求。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要求存在差异,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调控边际效率不同。

2025 年 04 期 v.4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BJY202)
[下载次数: 5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消失”之谜的新阐释——以“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机制为视角

李松;水晶石;王玉峰;

股票动量效应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普遍存在但在中国市场消失。针对这一价格异象构建动量效应的“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全球股票市场样本进行验证。理论分析表明,动量因子水平由动量组合构建期和持有期的联合市场状态决定,只有两期市场状态一致的情况下,动量组合才能获得正的回报,否则将会蒙受损失;有长期趋势的市场的动量因子高于震荡市场,无趋势的震荡市场不具有明显动量回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全球各股票市场中动量因子的收益与“构建期—持有期”联合市场状态之间的关系,与理论模型的预测高度一致;在控制“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机制影响后,中国股票市场与其他市场在动量因子收益上的差异不再显著。这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消失”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长期趋势演化特征,在“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机制作用下所致。

2025 年 04 期 v.4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1XGL007)
[下载次数: 16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市场反应——基于《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事件研究

刘德胜;李明珠;

基于《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外生冲击,以A股上市公司2022年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资本市场对于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反应。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反应显著为正,即存在市场价值增加效应;随着企业数字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数字化关注水平提升,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市场反应越积极;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非国有企业、高透明度公司以及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暂行规定》引起的正面市场反应更为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应加强对企业数据资源信息披露的政策支持以及监管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推进数据资源入表进程,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04 期 v.4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4BGL031)
[下载次数: 1,32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3 02 01
2024 06 05 04 03 02 01
2023 06 05 04 03 02 01
2022 06 05 04 03 02 01
2021 06 05 04 03 02 01
2020 06 05 04 03 02 01
2019 06 05 04 03 02 01
2018 06 05 04 03 02 01
201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06 05 04 03 02 01
2015 06 05 04 03 02 01
2014 06 05 04 03 02 01
2013 06 05 04 03 02 01
2012 06 05 04 03 02 01
2011 06 05 04 03 02 01
2010 06 05 04 03 02 01
2009 06 05 04 03 02 01
2008 06 05 04 03 02 01
2007 06 05 04 03 02 01
2006 06 05 04 03 02 01
2005 06 05 04 03 02 01
2004 06 05 04 03 02 01
2003 06 05 04 03 02 01
2002 06 05 04 03 02 01
2001 06 05 04 03 02 01
2000 06 05 04 03 02 01
1999 Z1 06 05 02 01
1998 04 03 02 01
1997 04 03 02 01

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基于分位数关联网络的实证研究

田静;张骏;

以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条件分位数的溢出指数方法,研究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极端风险溢出效应,进一步构建TVP-FAVAR模型,基于气候风险视角考察两类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且溢出强度在极端状态下明显增强;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正常状态下,风险溢出以碳市场为主导;极端冲击状态下,则以金融市场为主导。气候风险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会强化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极端风险溢出,且随着投资者对于气候变化关注度的提高,这一影响程度逐渐增强。鉴于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跨市场的风险联动问题,建立跨市场监管机构或协调机制,监测和预警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同时,根据各市场的特性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管理策略,将气候风险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纳入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年 期 ;
[下载次数: 2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因势利导:教育事权改革下的区际资本流动——兼论双循环视角下的企业异地投资检验

李国年;叶显;赵新成;

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2007—2022年上市企业数据为分析对象,实证检验中国教育事权改革政策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机制和政策协同效应。研究表明,教育事权改革政策对企业异地投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带动企业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异质性分析表明,教育事权改革对于处在创业活力较差、经济发展较差地区的企业而言,具有更强的异地投资驱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教育事权改革能够赋能企业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强化风险承担意愿,由此能够对企业异地投资形成促进作用。特别地,从政策协同来看,教育事权改革与国内市场要素流通政策的协同,能够有效驱动企业在国内的异地投资水平,而无法对企业国际层面的异地投资产生影响;教育事权改革与国际市场要素流通的政策协同,无法助力企业在国内层面的异地投资水平,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在国际层面的异地投资强度。本研究可为提升区际资本流动效能提供新的经验借鉴。

年 期 ;
[下载次数: 1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地方财政收入汲取质量:指标构建、测度及时空演变

辛冲冲;刘丰睿;梅辉扬;

提高财政收入汲取质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7—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合成单一化综合指数,刻画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样本期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指数年度均值主要表现出温和上升态势;中部和东北两大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指数年度均值于样本末期均出现微弱下降;全国和四大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汲取质量的总体差异呈稳步上升态势,其中东部与东北组间的差异最大,整个样本期内,组间差异的贡献率持续高于组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差异的贡献率;全国与四大区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差异演变趋势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在其收敛中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来应通过税制改革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加强区域协调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升级,并健全地方税体系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和自主性。

年 期 ;
[下载次数: 5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字化背景下村干部治理能力与村庄农业保险参保——基于“千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令涛;赵桂芹;

基于2023年“千村调查”数据,对数字化背景下村干部治理能力能否提升村庄农业保险参保率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村干部治理能力可以显著推动农户农业保险参保行为,这一效应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存在;随着村干部治理能力逐渐加强,村庄内农户不参保和低参保率的概率逐渐下降,高参保率的概率上升。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积极宣传培训与强化互联网农业保险平台配置是主要作用路径,其中宣传培训的间接效应更强。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干部治理能力对农业保险参保率的显著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省和中西部地区。因此,建议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增强村干部的治理水平,积极推广互联网农险平台的配置,以提高农业保险参保率。

年 期 ;
[下载次数: 4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关键职位女性高管如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

骆莙函;廖紫妮;

选取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关键职位女性高管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担任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等关键职位,对促进公司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有正面影响。相对而言,关键职位女性高管在社会责任承担、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增进以及内部治理改善等方面更具个性特质,在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中发挥机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民营企业和重污染企业中,关键职位女性高管的特质效应尤为显著;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关键职位女性高管分别在绿色管理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突出。基于此,应当倡议要健全女性高管培养与晋升体系、塑造企业绿色发展价值观和动态调整女性高管比重,以健全绿色创新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年 期 ;
[下载次数: 9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邹新月;王旺;

基于中国2011~2018年中国省际的相关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分别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且通过对内部机制的疏导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收入、移动支付、消费信贷和保险促进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在防范居民债务累积的前提下,政府应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应重点发展数字普惠体系中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保险。

2020 年 04 期 v.35;No.186 ; 广东省重点学科科研项目(2019GDXK0002);; 广东财经大学双百工程学术科技创新项目(2019XSYB283)
[下载次数: 16,222 ] [被引频次: 520 ] [阅读次数: 28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绿色信贷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吗?——基于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的对比研究

连莉莉;

以2000~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债务融资成本的角度分析绿色信贷对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有效推动了绿色企业发展,遏制了"两高"企业发展。在横截面上,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相比承担较低的债务融资成本。这种显著的差异与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在经济意义上也是重要的。在时间趋势上,绿色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相应改善。但是,绿色信贷需要相配套的双向监管体系,确保绿色贷款专款专用。

2015 年 05 期 v.30;No.157 ;
[下载次数: 11,842 ] [被引频次: 492 ] [阅读次数: 17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绿色信贷、内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竞争力——基于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何凌云;吴晨;钟章奇;祝婧然;

基于4家国有上市银行和5家股份制上市银行2008~2016年绿色信贷余额与总资产收益率等数据,运用系统GMM回归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与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内外部政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能够有效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综合考虑不良贷款率、总资产等控制变量时,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相对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内外部政策的实施均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产生了促进作用,且内外部政策的综合作用大于单一政策的作用;考虑政策作用时,绿色信贷对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较不考虑政策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并不说明政策的无效,而是与绿色信贷自身特点、实施成本、政策时滞等因素有关。因此,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应有条件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

2018 年 01 期 v.33;No.17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2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6YJAZH015)
[下载次数: 11,127 ] [被引频次: 449 ] [阅读次数: 2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绿色信贷能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吗

何凌云;梁宵;杨晓蕾;钟章奇;

基于中国152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以及绿色信贷政策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绿色信贷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均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时滞效应。考虑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时,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绿色信贷政策对于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尚未凸现,而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能显著增强绿色信贷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2019 年 05 期 v.34;No.18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7418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17JDB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ZH015)
[下载次数: 13,211 ] [被引频次: 448 ] [阅读次数: 18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溢价并购的达摩克斯之剑:商誉与股价崩盘风险

邓鸣茂;梅春;

高溢价并购形成的巨额商誉犹如达摩克斯之剑,会导致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中国沪深A股2007~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分析高溢价并购产生的商誉、商誉减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发生并购且确认商誉后的第二年会发生股价崩盘风险,商誉减值后的第一年也会引起股价崩盘风险,其原因在于高溢价并购形成的巨额商誉并不能提升公司的业绩以及反映超额收益的本质,而是成为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进行伪市值管理,提升短期股价并借机减持的工具;大股东、管理层、机构投资者持股、分析师关注会加剧并购商誉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为监管层、投资者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信号和监管依据,监管层、投资者均应关注高溢价并购导致的股价崩盘风险。

2019 年 06 期 v.34;No.18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30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3073)
[下载次数: 6,490 ] [被引频次: 423 ] [阅读次数: 12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

刘心怡;黄颖;黄思睿;张桃霖;

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在收入提升和缩小差距方面作用效果明显;结构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其中包容性特质(覆盖广度)的促进效果表现更为明显;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而东部地区更多地表现为增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机制促进了共同富裕,同时通过经济增长机制中介促进收入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相关部门应当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基础支撑,加强数据能力建设,提升居民金融素养,从而帮助低收入群体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2022 年 01 期 v.3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2003047); 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21WCXTD011)
[下载次数: 19,767 ] [被引频次: 376 ] [阅读次数: 30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邹新月;王旺;

基于中国2011~2018年中国省际的相关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分别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且通过对内部机制的疏导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收入、移动支付、消费信贷和保险促进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在防范居民债务累积的前提下,政府应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应重点发展数字普惠体系中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保险。

2020 年 04 期 v.35;No.186 ; 广东省重点学科科研项目(2019GDXK0002);; 广东财经大学双百工程学术科技创新项目(2019XSYB283)
[下载次数: 16,222 ] [被引频次: 520 ] [阅读次数: 28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绿色金融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机理、特征与实证研究

王宏涛;曹文成;王一鸣;

基于2008—2020年中国174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机理、效应与特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会显著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在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市场势力较强、业务经营范围较广的银行中影响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绿色信贷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是通过提升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改变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盈利”渠道,以及通过提高总体违约风险和资产风险承担能力的“风险”渠道达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越高,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承担水平越低。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提高绿色信贷占比,对于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是一个同时颇具宏观与微观价值的政策选择。

2022 年 04 期 v.37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XJY02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JM-413);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WY2020014)
[下载次数: 15,431 ] [被引频次: 192 ] [阅读次数: 2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绿色信贷能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吗

何凌云;梁宵;杨晓蕾;钟章奇;

基于中国152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以及绿色信贷政策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绿色信贷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均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时滞效应。考虑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时,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绿色信贷政策对于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尚未凸现,而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能显著增强绿色信贷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2019 年 05 期 v.34;No.18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7418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17JDB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ZH015)
[下载次数: 13,211 ] [被引频次: 448 ] [阅读次数: 18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特征、渠道机制与非信任环境下的效应差异

张黎娜;苏雪莎;袁磊;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金融业态,其与企业微观主体生产创新行为有着密切关联。以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探究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对于不同属性企业而言展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效果。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与传递市场良好信号、缓释金融约束与加强财务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增大创新产出等三种路径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地,在社会非信任环境下,供应链金融对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展现出更大的弹性。建议加强培育供应链金融生态、强化供应链金融政策体系支撑、提高精准施策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信任环境。

2021 年 06 期 v.3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AJY0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0316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GD21CYJ20)
[下载次数: 12,867 ] [被引频次: 234 ] [阅读次数: 2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期刊信息

期刊中文名称:金融经济学研究
期刊英文名称:Financial Economics Research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广州
语种:中文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金融学院
编委会主任:雍和明
主编:李华民
ISSN号:1674-1625
CN号:CN44-1696/F
邮发代号:46-119
期刊网址:https://jiro.cbpt.cnki.net/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261,919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