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银行数字化转型能抑制骗贷犯罪吗
蒋海;宁致远;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及其绩效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金融犯罪的发生。基于这一认识,通过经济犯罪模型分析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影响骗贷犯罪的主要机制和效应,并利用北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和中国裁判文书信息构造了2010-2021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骗贷犯罪率。从影响渠道来看,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减少信贷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骗贷犯罪的机会成本和降低犯罪收益,来削弱犯罪动机,降低骗贷犯罪率。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犯罪治理效应主要来源于银行业务数字化的作用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要发挥银行数字化转型抑制金融犯罪的作用,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信任环境。本研究从抑制骗贷犯罪视角提供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治理效用的正面证据,为进一步鼓励和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绿色金融与环境税政策协同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洪瑶小雪;蒋先玲;于畅;在“双碳”目标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与环境税已成为政府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三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与环境保护税改革的协同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双政策”协同通过扩大研发投入、提升高管绿色认知及降低漂绿风险,显著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自愿性环境规制水平较高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双政策”作用下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更为突出,且环境治理水平较高地区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应完善绿色金融与财税体系,在发挥单一政策优势的同时强化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财税政策的协同推进;在优化政策设计时充分考虑企业禀赋特征和地区实际情况,提升政策有效性,助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韦庆芳;蒲雨琦;彭双辉;蔡卫星;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作为近年来精准施策的典型代表,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和政策力量。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企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稳定攀升,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具有显著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效应,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和营商环境较差的地区,主要通过强化市场拓展而非利用政府资源发挥作用;制造业单项冠军政策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建议进一步增强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精准性,通过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式创新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新动能。
数字金融、理性泡沫和金融监管政策
王文甫;王苗;赵萌;通过构建包含数字金融、理性泡沫和金融监管政策的DSGE模型,从理性泡沫的视角探讨数字金融的经济效应及其相应的金融监管政策。长期静态结果表明,随着市场风险加剧,数字金融有助于缓解投资、产出、资产泡沫和资本的稳态值下降,提升长期经济的稳定性。短期动态结果显示,数字金融通过贷款渠道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净值、杠杆率的波动,并助推了资产泡沫的形成;同时,数字金融通过降低抵押品在信贷投放中的作用,削弱了资产泡沫的正反馈循环机制。逆周期资本缓冲和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政策通过约束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相关变量的波动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抑制资产泡沫的扩张,但对投资和产出产生负面影响;相较于多元化的目标,单一明确的金融监管政策目标更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建议监管机构基于数字金融的长短期经济效应优化监管政策框架。
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基于分位数关联网络的实证研究
田静;张骏;以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条件分位数的溢出指数方法,研究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极端风险溢出效应,进一步构建TVP-FAVAR模型,基于气候风险视角考察两类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且溢出强度在极端状态下明显增强;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正常状态下,风险溢出以碳市场为主导;极端冲击状态下,则以金融市场为主导。气候风险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会强化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极端风险溢出,且随着投资者对于气候变化关注度的提高,这一影响程度逐渐增强。鉴于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跨市场的风险联动问题,建立跨市场监管机构或协调机制,监测和预警碳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同时,根据各市场的特性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管理策略,将气候风险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纳入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因势利导:教育事权改革下的区际资本流动——兼论双循环视角下的企业异地投资检验
李国年;叶显;赵新成;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2007—2022年上市企业数据为分析对象,实证检验中国教育事权改革政策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机制和政策协同效应。研究表明,教育事权改革政策对企业异地投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带动企业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异质性分析表明,教育事权改革对于处在创业活力较差、经济发展较差地区的企业而言,具有更强的异地投资驱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教育事权改革能够赋能企业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强化风险承担意愿,由此能够对企业异地投资形成促进作用。特别地,从政策协同来看,教育事权改革与国内市场要素流通政策的协同,能够有效驱动企业在国内的异地投资水平,而无法对企业国际层面的异地投资产生影响;教育事权改革与国际市场要素流通的政策协同,无法助力企业在国内层面的异地投资水平,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在国际层面的异地投资强度。本研究可为提升区际资本流动效能提供新的经验借鉴。
中国地方财政收入汲取质量:指标构建、测度及时空演变
辛冲冲;刘丰睿;梅辉扬;提高财政收入汲取质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7—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合成单一化综合指数,刻画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样本期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指数年度均值主要表现出温和上升态势;中部和东北两大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指数年度均值于样本末期均出现微弱下降;全国和四大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汲取质量的总体差异呈稳步上升态势,其中东部与东北组间的差异最大,整个样本期内,组间差异的贡献率持续高于组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差异的贡献率;全国与四大区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汲取质量差异演变趋势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在其收敛中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来应通过税制改革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加强区域协调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升级,并健全地方税体系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和自主性。
数字化背景下村干部治理能力与村庄农业保险参保——基于“千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令涛;赵桂芹;基于2023年“千村调查”数据,对数字化背景下村干部治理能力能否提升村庄农业保险参保率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村干部治理能力可以显著推动农户农业保险参保行为,这一效应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存在;随着村干部治理能力逐渐加强,村庄内农户不参保和低参保率的概率逐渐下降,高参保率的概率上升。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积极宣传培训与强化互联网农业保险平台配置是主要作用路径,其中宣传培训的间接效应更强。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干部治理能力对农业保险参保率的显著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省和中西部地区。因此,建议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增强村干部的治理水平,积极推广互联网农险平台的配置,以提高农业保险参保率。
关键职位女性高管如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
骆莙函;廖紫妮;选取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关键职位女性高管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担任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等关键职位,对促进公司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有正面影响。相对而言,关键职位女性高管在社会责任承担、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增进以及内部治理改善等方面更具个性特质,在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中发挥机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民营企业和重污染企业中,关键职位女性高管的特质效应尤为显著;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关键职位女性高管分别在绿色管理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突出。基于此,应当倡议要健全女性高管培养与晋升体系、塑造企业绿色发展价值观和动态调整女性高管比重,以健全绿色创新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陈腾鹏;朱谢群;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区县级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个体信息获取效率和提升家庭创业水平的方式,进而有效改善农民工就业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共转移收入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证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针对高互联网普及率地区、高金融发展水平地区、高学历群体、体制内单位就业群体和女性群体作用效果更明显。因此,政府应持续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扶持力度,通过靶向性政策优化信息获取与改善创业环境,加大公共转移收入分配,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策略保障弱势群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