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龙;张伟琦;
利用MI-TVP-FAVAR模型测算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在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取向与经济变量表象刻画和拟合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检验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再对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反事实模拟,对比不同期限下的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有效性。拟合效果分析表明,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的动态属性显著,对《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调控取向具有较好拟合效果和指引功效,时效性更强。动态关系检验证实,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期,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相依关系,但也存在时点错位问题。反事实模拟结果表明,跨周期调控能够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复合期限更符合经济现实和货币政策调控需求。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要求存在差异,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调控边际效率不同。
2025年04期 v.40;No.216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 李松;水晶石;王玉峰;
股票动量效应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普遍存在但在中国市场消失。针对这一价格异象构建动量效应的“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全球股票市场样本进行验证。理论分析表明,动量因子水平由动量组合构建期和持有期的联合市场状态决定,只有两期市场状态一致的情况下,动量组合才能获得正的回报,否则将会蒙受损失;有长期趋势的市场的动量因子高于震荡市场,无趋势的震荡市场不具有明显动量回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全球各股票市场中动量因子的收益与“构建期—持有期”联合市场状态之间的关系,与理论模型的预测高度一致;在控制“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机制影响后,中国股票市场与其他市场在动量因子收益上的差异不再显著。这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消失”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长期趋势演化特征,在“市场状态—动态β暴露”机制作用下所致。
2025年04期 v.40;No.216 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 刘德胜;李明珠;
基于《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外生冲击,以A股上市公司2022年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资本市场对于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反应。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反应显著为正,即存在市场价值增加效应;随着企业数字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数字化关注水平提升,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市场反应越积极;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非国有企业、高透明度公司以及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暂行规定》引起的正面市场反应更为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应加强对企业数据资源信息披露的政策支持以及监管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推进数据资源入表进程,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0;No.216 3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新夫;董萱;高闻婧;
通过梳理政府、企业和债委会之间关系,构建企业债务纾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不同条件下参与方的博弈行为进行情境推演,并就关键参数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表明:从制度环境来看,政商关系水平提高对政府和债委会决策的影响显著,但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较小;从债务本身来看,债务规模增大影响企业和债委会的策略选择方向与收敛速度,当其增大到临界值时,债委会将选择不帮扶企业纾困;进一步地,政府惩罚力度增强有助于约束企业与债委会行为,使博弈达到均衡状态;此外,较高的信息虚构成本能够减少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并促使各方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基于此,建议严控企业债务规模,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加强监管惩罚力度,在新型政商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推动企业债务纾困进程。
2025年04期 v.40;No.216 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6K] - 徐少君;张少华;
采用广义方差分解法和频谱方差分解法,研究2010年7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绿色债券、绿色股票、传统债券、传统股票和能源间的收益率、波动率两维度下不同频域内的溢出效应及网络结构特征,以此识别中国绿色金融资产的资产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绿色债券和绿色股票的“绿色”属性较弱,更多地呈现其作为债券类和股票类的性质。同时,各资产收益率间的溢出效应主要由短期效应决定,呈现出显著的时间衰减性,但在面对公共重大卫生冲击时急剧上升;各资产波动率间的溢出效应主要由长期效应决定,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持续性,且在金融危机期和重大公共卫生冲击时均表现出“高频繁溢出值”特征。因此,建议环境友好型投资者关注资产间收益与波动溢出特征,结合投资期限优化绿色资产配置,实现收益与风险平衡;建议监管机构注重重大外部冲击的影响,实施“短期看收益、长期看波动”的差异化监管策略,提高风险预警和监管能力。
2025年04期 v.40;No.216 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1K] - 赖晓冰;李王新;岳书敬;徐珍源;
以“智慧城市”政策试点作为数字新基建引入标志,实证检验其对数字技术创新的政策赋能效应、机制路径与经济后果。研究结果显示,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试点城市的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试点通过提升政府数字关注度、强化财政科技扶持、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拓展分析发现,智慧城市政策通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缩小城市经济差距、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此,应深化智慧城市试点推广,持续激发数字技术创新活力,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0;No.216 9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王家兴;米运生;黄景怡;
农户融资渠道正规化是表征农村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优化的重要维度,其实现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从资源禀赋视角,阐述非农就业影响农户融资渠道正规化的作用机制,并建立多元有序回归模型,使用2016-2022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使农户融资渠道倾向正规化,经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非农就业通过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与可抵押固定资产价值,促使其融资渠道倾向正规化;对具有旺盛生产性投资需求的理性小农而言,非农就业的融资渠道正规化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建议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鼓励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协调发展、促进小农非农就业参与。
2025年04期 v.40;No.216 10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本期数据